全球嬰童網(wǎng)
招商
品牌
商機
展會
產(chǎn)品
企業(yè)
資訊
專題
視頻
店鋪
開店
經(jīng)銷商
嬰童網(wǎng)首頁 > 母嬰資訊 > 育兒知識 > 正文
父母千萬別拿散養(yǎng)當借口 容易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(zhuǎn)換的關(guān)鍵期
行業(yè)編輯:婧宸
2017年06月25日 10:34來源于:健康時報
分享:

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慮,20世紀80年代整個社會還很僵化,物質(zhì)、經(jīng)濟條件都不好,過上好日子、出人頭地就只有考大學一條路。那時,一到周末就帶著孩子去補課、學鋼琴等各類能加分的才藝的父母到處都是。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來,眾多父母必須“押”著孩子去做很多事。

現(xiàn)在很多父母看開了,放手了,什么都不管了:“我什么課外班都不給他報,讓他快樂一些。我們是散養(yǎng)。”“我不給孩子立那么多規(guī)矩。”“我不過多 地管束他,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。”“只要他快樂就好,我們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……”不過,這些號稱什么都不管的父母,細究起來,做不到“什么”都不管, 甚至管得還不少。例如,見人要打招呼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上學不遲到,等等。

父母管得多或者聲明不管,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,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還是不管?孩子需要你管什么,不需要你管什么?很多崇尚散養(yǎng)的父母對孩子的完全不管,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帶來傷害。

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(zhuǎn)換的關(guān)鍵期

我遇到過兩例,求助者都是家庭經(jīng)濟上比較寬裕的孩子:一個男生,16歲;一個女生,18歲。他們求助的原因都是厭學,也沒發(fā)生什么大事,就是不 想去上學了。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經(jīng)歷:小時候,男生學過圍棋、兩種樂器、乒乓球等,女生學過鋼琴、素描、陶藝等,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想學,父母才給報 的興趣班或單獨請的輔導(dǎo)老師。后來也都是他們自己不想學了,父母聽之任之,不學就不學了。

這應(yīng)該是散養(yǎng)的理想狀態(tài)吧?讓孩子發(fā)揮天性,隨心所欲。兩個孩子在談到自己的這段經(jīng)歷時都露出悻悻之色,對當時為什么喜歡,后來又為什么不喜歡,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樂趣,等等,都記不起來了。

我們現(xiàn)在做個假設(shè):當他們一時興起,提出要學圍棋或素描時,父母是花錢的那位,所以決定跟孩子立個“約定”:學習的目的、過程和時間,遇到困難時怎么處理,等等。從 有興趣、好奇,到真的潛下心來去學習、鉆研,直至有心得,是挑戰(zhàn),同時也是訓練一個人的過程。借由這個過程,一個人學會耐心,學會勤奮,學會在有瓶頸的時 候如何去鞭策、鼓勵自己,學會在有所得時如何不自滿,繼續(xù)保持好奇和探索,學會協(xié)調(diào)、安排自己的時間,收獲“一分努力一分成就”的自信和快樂。從兩三歲時搭積木、拼圖到后來上學、學習才藝,到最后選擇職業(yè)以及自己認為應(yīng)該去做的事,這些都在一點一滴地進行。

小的時候,孩子控制不住自己,容易轉(zhuǎn)移注意力,容易放棄。此時,需要來自父母的“他律”,幫助孩子慢慢習得上面說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質(zhì),逐步在10歲以后由他律變?yōu)樽月?。淺嘗輒止,輕言放棄,不僅是虛度時間和浪擲精力,更重要的是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(zhuǎn)換的關(guān)鍵期,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為、“想一出是一出”的習慣。

孩子一次次放棄才藝的學習,可以,由他!真到了孩子不去上學、不愿意高考,父母才慌了——此時再回頭補課就難了。正常的社會行為的要求,在孩子看來可能是對他的管束、不公平。這時,即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經(jīng)做不到了,這會讓孩子體驗到更深的挫敗。

這種沒有要求的教養(yǎng),孩子是否感激呢?小的時候可能覺得媽媽好,“不逼我”,“不管我”;慢慢地長大了,孩子會覺得“你并不真的在意我”,因為你不操心,無所謂,“隨我便”,你應(yīng)該盡的責任例如指導(dǎo)、培養(yǎng)等沒有盡到。

孩子也會覺得你不信任他,否則怎么會不堅持?“是不是不相信我有這樣的天賦或能力?”孩子后來的這些抱怨卻是說不出口的,因為當初大家都認為 “不管”是對孩子好,是少有的好父母的做法,現(xiàn)在如果推翻這一結(jié)論,自己就成了忘恩負義的白眼狼,成了反復(fù)無常、自相矛盾。而且自我否定是很不舒服的,讓 人往往不能接受。

于是,孩子“啞巴吃黃連”,有苦說不出,該有多郁悶!

讓孩子變得散漫、任性。

還有一種散養(yǎng)是對紀律和社會規(guī)范的無視。

我接待過一個13歲的男孩和他的母親,是學校要求他們來做咨詢的。

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離異。母親一直覺得這件事帶給了孩子不好的影響,愧對他,所以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。從孩子上小學開始,幾乎每門功課都請家教,在學習上是有要求的,孩子的成績也還不錯。

他母親是這樣敘述的:

“我覺得他們的英語老師教學思想太陳舊,不能因材施教。課堂上那些東西我兒子都會了,就打了個哈欠,老師就小題大做,批評他。”

后來我去問英語老師,老師說:

“他打哈欠的聲音大到每個同學都聽得到,還伸懶腰,然后‘撲通’一聲趴在桌子上假裝睡覺,引得其他同學笑啊,學啊,課都沒法兒上了。”

他母親還說:

“數(shù)學老師留的作業(yè)都是重復(fù)性的。我兒子都會了,就不想寫了。中國這種題海戰(zhàn)術(shù)真壓制人的創(chuàng)造力,把孩子全變成呆瓜了。我支持我兒子不寫作業(yè)。老師沒話說了,就指責我兒子沒禮貌,跟他講話沒有用‘您’。”

數(shù)學老師的說法是:

“我問他為什么沒交作業(yè),他的聲調(diào)比我還高,嗷嗷地說:‘你就會留作業(yè),一點兒都不會開發(fā)我們的創(chuàng)造力。你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理 念了。’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學生。我對他說有意見可以提,但是要守紀律,而且跟我說話至少應(yīng)該用‘您’而不是‘你’吧。小學生都該懂禮貌,家里怎么教的?這 孩子回去告訴他媽媽了,他媽媽還來學校找我了。這樣的父母太少見了。”

末了,他母親說:

“我們跟他的班主任溝通過了,班主任說這孩子想聽課就聽,不想聽就兩腳蹬著墻半躺在椅子上。他不交作業(yè),不舉手參與學習,在班里造 成很不好的影響。不管他,就管不了別的學生?,F(xiàn)在是義務(wù)教育,沒法兒讓他退學,又不許各種懲罰,也沒有評定、處分等等。還說我們父母非但不配合,反而縱容 孩子……我是管不了了。只要他不影響別的同學,就隨他去吧。”

這位母親說孩子的“事跡”,都是當著他的面說的。這孩子在診室里也是旁若無人地東摸西看,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發(fā)上。他母親說了一句:“哎,坐好!”他哼了一聲,一動沒動。他母親也就不再說什么了。

了解情況后腦海里出現(xiàn)的第一個詞就是“散漫”。散養(yǎng)的目的不應(yīng)該是讓孩子變得散漫、任性吧?

曾經(jīng)應(yīng)邀在宣武區(qū)的幾所小學開展“問題”學生心理輔導(dǎo)團體活動,面對的是三年級以上、學校和班主任認為有“問題”的學生。

這些孩子的言行上確實各有不恰當?shù)牡胤剑叨纫恢碌氖?,他們不會,也許不愿、不想去審視環(huán)境、同伴、老師的狀態(tài),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終目的和眼前的沖動。跟三四歲的孩子一樣,他們只顧滿足自己隨時而起的興趣和需要,卻又沒有三四歲孩子那樣的天真、單純。

設(shè)身處地地想一想,我是不愿當他們的同學的,因為他們并不能跟我互動,只顧自己,老打擾我;我也不愿當他們的老師,因為他們不能跟著我的教學和給出的建議走,自以為是,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,讓我的教學工作受到挑戰(zhàn),浪費我的時間和心血。

這些孩子最終要長大,走上社會,若一直保有這樣的行為習慣,誰會愿意當他們的同事、上司、下屬?誰愿意與他們做朋友、談戀愛?

在社會上受的挫折多了,吃的苦頭多了,可能他們會變得收斂一些、抑制一些,但與自律—自我控制不同的是,他們的收斂是被動的,是因為失敗和教訓而不得不為之的。因此,他們不會滿足,不會心甘情愿,會充滿抱怨、失望、無奈、憤懣。他們是不成熟的,也是不自由的。

健康時報 )
分享:
相關(guān)資訊
更多>>
  • 三天內(nèi)
  • 一周內(nèi)
  • 一個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