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嬰童網
招商
品牌
商機
展會
產品
企業(yè)
資訊
專題
視頻
店鋪
開店
經銷商
嬰童網首頁 > 母嬰資訊 > 嬰童教育 > 正文
古代小學分“快慢班”嗎
2015年07月05日 10:29來源于:網絡
分享:

古代沒有“中學”這一級學校,是把現(xiàn)代的中學與小學聯(lián)在一起的,小學一般是“七年制”或“八年制”,長的“十年制”,最短的也要三年。所以,古代不是“小升初”,而是“小升大”,即小學讀完可以直接進入太學、國子監(jiān)一類的高等學府深造。所以,“13歲上大學”在古代一點也不稀奇。

與現(xiàn)代將學生分“快慢班”一樣,古代不少時候也存在這種情況。如宋徽宗政和四年(公元1114年)十二月,頒小學條制,立三舍法,在國子監(jiān)實行“三舍升補法”,班級分“外舍”、“內舍”、“上舍”三種。新生入學后皆分在外舍,考試成績好的升入內舍;內舍生考得好的,升入上舍。實際上,這種快慢班有點一、二、三年級的味道,升不了的“留級”。

“三舍法”后來還被推廣到地方,一度成為當時全國小學教學的管理模式。設“快慢班”,對小學生進行分等,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,所以“三舍法”遭到反對,并沒存在多久。

雖然說可以“小升大”,但并非每個小學生都能上大學的,對于鄉(xiāng)村小學生則根本不可能。即便是在國子監(jiān)讀書的官吏子弟也有名額限制,如宋代,便控制“升學率”,《宋史·選舉志三》記載,熙寧十年(公元1077年)曾推出面向宗室學生的“宗子試法”,規(guī)定“十取其五”,即升學率50%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古代“教育不公”現(xiàn)象很嚴重,在宋代以后,解決教育不公受到重視。到元明清三代,中國古代的小學教育走向興盛,特別是元代,大力推廣鄉(xiāng)村小學,要求“遍立學校”,五十為一社,“每社立學校一”,農村孩子受教育機會大增。

明清時期,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開辦的義學(義塾),得到進一步發(fā)展。義學是免費的,面向窮苦人家孩子的“上學難”問題,這可視為古代的“希望小學”。

網絡 )
分享:
相關資訊
更多>>
  • 三天內
  • 一周內
  • 一個月